7.08.2007

Altruism: 利他行為是設定在基因裏的演化優勢?

因為自己的小孩正好一歲半,看到科學家在測試 18 個月大幼兒的利他行為時,不免也在這個影片上愣了一下:影片中 (7.3 MB MPG),測試人員掉了一支筆在地上,試著伸手去撿,在房間另一個角落玩耍的小孩看到這個狀況,即使需要通過實驗設計的空間障礙,他仍然會去幫忙把筆撿給測試員。

雖然這並不是第一次實驗測試幼兒的利他行為,影片中這個研究的測試人數卻是規模更大,多達 36 個小孩,測試也更系統化要來回答利他行為的兩個關鍵:

  1. 回應別人的需求與否-掉了筆的測試人員伸手試著撿筆,或沒有伸手撿筆的動作﹔
  2. 是否獲得回報-測試人員拿回報跟受試對象交換筆,或沒有回報﹔

結果,不管有沒有回報,約有一半的小孩會幫忙伸手試著撿筆的測試員﹔不管有沒有回報,有兩成的小孩會幫忙沒有伸手撿筆動作的測試員。而且,在這些會幫忙的小孩當中,即便沒有回報又另外在他們與測試員之間加上一些小阻礙讓他們得花點力氣才能幫助別人,仍然有一半的小孩會幫忙撿筆。

我愣住在想,自己的小孩也正好一歲半,但是算一算,我也可以說在生活中伺機灌輸他分享、助人的觀念一年半載了,這些受試的小孩這樣難道不是教出來的嗎? 算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嗎?

我雖然這麼想,卻沒有辦法去解釋研究中同時也抓了 36 隻野生 (沒有經過訓練) 的黑猩猩做相同系統化的實驗,也得到與幼兒實驗沒有顯著差別的數據:黑猩猩的實驗 (6.9 MB MPG) 中,甲測試人員搶走乙測試人員的紅色木棍放到一個高台上,在沒有回報的情況下,乙測試人員即使沒有試著伸手去拿,黑猩猩還是會幫忙把木棍丟還給他。

甚至在另一個實驗 (4.4 MB MPG) 中,黑猩猩幫忙開門讓另一隻陌生的黑猩猩拿到隔壁房間的食物。

演化論的「適者生存」之說無法解釋過去被認為只存在人類身上的利他行為,假設利他行為也出現在像這裡的黑猩猩身上,或者將來可能進一步被挖掘出來的靈長類或其他動物身上,那麼「適者生存」之說是否有敗部再度復活的機會呢? 或許真的,人算不如天算,如果「適者生存」不那麼著眼於短期可見的生存利益,利他行為早已是設定在基因裏等待被環境開發的演化優勢。

利他行為不可能出現在非靈長類動物身上? 那為什麼實驗上,接受幫助而獲取食物的老鼠會比沒有接受幫助的老鼠有更高的比例會去幫助其他老鼠獲取食物呢?

Info 更多利他行為的實驗錄影片段:幼兒 Movie S1~S4 ﹔黑猩猩 Movie S5~S8。

3 則意見:

12.7.07, 纖毛蟲 提到...

你說『演化論的「適者生存」之說無法解釋過去被認為只存在人類身上的利他行為』

真的不能解釋嗎?我還以為Richard Dawkins已經在 Selfish Gene 中提出說明,認為如果某行為有助於幫助基因自身傳遞到下一代,即使此行為目前看起來是利他而不利於個體自己,這個行為還是會發生.蜜蜂螞蟻的工蜂工蟻,牠們整天累得半死,為何會演化出這種模式?就是用類似的方式來解釋.

是這個理論缺乏實證,所以關於利他行為仍被認為無法解釋?我是不是哪裡理解錯了?

12.7.07, scipao 提到...

纖毛蟲,其實應該是我少掉了把利他行為再進一步區分出「非親緣性」的無償利他行為,這個一般所知螞蟻蜜蜂互惠利他是不太一樣的。

目前確實沒有證據可以解釋「非親緣性」的無償利他行為有助於自身的基因傳遞下去。就像你憐憫幫助一個陌生人後,或許就再也沒有線索說以後他可能輾轉間接回饋給你,即便有時候這種事默默在發生。

或許隨著慢慢發覺人類以外生物這類的利他行為,可以間接地把利他行為的基因角色慢慢往演化的過去延伸,但我提早相信這個說法,才會這麼說利他行為是設定在基因裏的演化優勢。

21.12.07, 方潤 提到...

所以科學家才有這個說法﹕
本來是親緣利他,但因為早期的群體都是親緣群,所以利他行為未必有明確的分辨機制(因為不需要)。
到後來見到非親非故,利他的潛能照樣啟動。

不過可以相信,這利他仍有親緣性。
樣子越接近我們的,我們越會幫助他。因為互相共享的基因更多。
我們幫人多於幫黑猩猩,
幫黑猩猩多於幫魚蝦,
幫魚蝦多於幫樹木……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