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2007

馬拉松,Water for Cool ?

無意中在公司的內部網路裡找到了去年廠慶時路跑比賽的記錄照片。望著照片,一股嗆熱瀰漫胸腔的感覺,那個記憶頓時又湧上心頭。雖然參賽人數不到十個,為了至少要平上一次自己的記錄,跑到整個人快燃燒起來,恨不得拿著水管往肚子裡灌水。

三公里的距離跑成這樣,在全程或半程馬拉松比賽裏,如果滴水不喝,用常理推斷,最後豈不熱到化為灰燼。常理很多時候都只是一種過去不愉快經驗獲得莫名奇妙舒解後加諸日後類似事件以束縛知性拓展的柔性暴力。

在長距離跑步競賽上,喝水對降低身體的溫度沒有效果。過去無法得到這樣的結論,受限於沒有系統性地全程監測記錄跑者的體溫、水分流失狀況與補充水量以觀察彼此的關連。去年,英國 Exeter 大學的科學家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做到了這一點。

在這個研究裡, 18 個參加新加坡陸軍 21 公里半程馬拉松比賽的士兵被裝上無線體溫感測器以記錄比賽全程的體溫變化。當天的氣溫在攝氏 26-29 度,相對溼度 75-90%。比賽的過程中,超過一半的士兵體溫飆過攝氏 40 度,平均每小時排汗 1.5 公升。賽程中每個士兵的水分補充也不盡相同,從不太喝水的 6% 到拼命喝補充 73% 排汗量的水都有。統計的結果,水分補充、體溫與成績在沒有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下,其實沒有關聯。最特別的例子是拼命補充了 73% 排汗量水份的士兵,他的體溫是高到攝氏 41.7 度,高於所有選手。

有了這樣的觀察結論,科學家自然作出這樣的建議:

I would encourage people taking part in this season’s big runs to be well hydrated before the race, but not to feel they need to drink water throughout the event. Listen to your body and drink if you feel thirsty, but drinking several litres of water will not help you run any faster.

意思是說,長距離比賽要更重視賽前水分補充;在比賽進行中,覺得渴了再喝就可以,多喝水不會讓你跑得更快。

這聽起確實陌生,記得剛開始練習長距離跑步的時候,從前人的實戰經驗學到的第一式就是:「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

想想,仔細推敲這個研究是不是在說:「假設」很幸運喝水多或少不會造成選手身體不適或攸關性命的差錯 (正好 18 個阿兵哥叔叔都有練過),那麼喝水多或少跟身體的體溫或比賽的成績沒有關係。但在實戰上,補充水份的作用並不只是被限制在降低身體的溫度,真要降溫直接拿起海綿淋水更好;再厲害的選手也不敢不喝水搶幾秒鐘的時間來贏得一場比賽,自然不會有選手對喝水、體溫與成績之間的關係感到興趣。

這就是坐在冷氣房裡分析數據與實際上場跑步作戰的差異。研究為了讓條理分明總難免對相關條件限制再限制,假設再假設。實戰就是實戰,不容許任何假設。一個假設不成立可以就是一條人命煙消雲散

知性拓展到這種程度變成了毫無用處的展示品,如果照著做恐怕有相當程度的危險性。回過頭來看常理,即便是用偏頗看法在解釋正確的動作,畢竟還是做了對的動作,不至於威脅到生命。

一篇過去馬拉松運動的研究與一個過去曾經精彩,隨著生命逝去,如今荒煙漫草的馬拉松跑者的部落格,同在過去一張照片上再次奔跑起來。

0 則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