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2009

鴿子評繪畫比賽,不怕後台很硬

看到鴿子也能訓練到可以鑑別小學生的塗鴉好壞,我直覺的就想起統一超商跟友達面板廠合辦的母親節繪畫比賽的評比結果,那封轉寄信上說第二名的後台似乎很硬。

這場比賽如果找鴿子來評比的話,大概就不會有後台很硬的問題。在日本人 Shigeru Watanabe (這個人得過 2005 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的訓練之下,從沒看過塗鴉的鴿子也能輕易分出美術老師眼中好的或差的圖畫 (下圖)。從這些鴿子的鑑賞能力來看,上圖的第二名顯然還不足以成為好的圖畫。

更遑論成為鴿子眼中第一、二、三、四、五名次的佳作了。

下回這種比賽如果找不到公正的美術老師評賽,找幾隻鴿子去琢琢琢的,反而不會有什麼蜚短流長。

相關研究:Pigeons can discriminate “good” and “bad” paintings by children. Doi: 10.1007/s10071-009-0246-8

6.24.2009

消失的雞蛋

國中就玩過消失的方格,玩法大抵上就是在方格紙上畫一個大的幾何圖形,然後在其中分割幾個小的幾何圖形。之後,用分割的小幾何圖形另外拼成一個大幾何圖形,盡可能讓前後看起來難以區別,但它們的面積怎麼算就是不一樣。



其實,這沒什麼,只是「角度」的問題,眼尖的人大概可以看得出來某些線條並不是那麼直,而是折線。同樣的,消失的雞蛋也是,只是它真的設計得很高竿,讓八顆雞蛋變成七顆雞蛋,而不見的那顆雞蛋正好位在消失的面積上。


參考資料:Magic hen

6.22.2009

覺覺相聯何時了

這影片是我從 Terri Timely 那裏下載的,一般人可能無法理解它要表達什麼,甚至你了解它要表達的意思後,也不太能體會這群人的生活。這是我看過描述「聯覺 (Synesthesia)」最精采的影片,一整個令人印象深刻。

片頭那一堆數字 5 裡面出現三個 S 就很經典了。一般人一定辨識半天,不過對數字或字母有色彩聯覺的人,他們看到的數字或字母會自己上色,一看就自然有顏色的區別,那 S 就自己跳出來了。這也是某些「學者」對數字特別敏銳的原因之一。

再來,就開始混亂了。

視覺聽覺聯感的在畫圖,好像在聽音樂;女主人的觸覺視覺聯感邊做菜還可以邊看天書;小弟弟用聞的聞出黑膠唱片的顏色;男主人的音響真的讓它身歷其境?其實是他的聽覺視覺聯感。

什麼感覺?一整個混亂。對一般人而言,聯覺也許就是這樣子。

6.21.2009

嬰兒發燒服

熱變色 (Thermochromism) 染料用在嬰兒衣服上,當作體溫過高的指標,熱變色染料用在衣服上也不是前天才開始,過去難道都沒人想過這也許可以幫父母不少忙?

Generra 的 Hypercolor 從 1990 年就開賣了。

不過,我是在前天在才看到這個,也算是嬰兒的 Hypercolor ,但它的名字叫 Babyglow。這嬰兒服一套要賣上千塊台幣,正常的情況下是一個顏色,如果小孩體溫過高,它就會變成另一個顏色,例如由藍轉灰。顏色改變方便父母一目暸然孩子的體溫,尤其是在容易發燒的嬰兒時期。

身為父母,乍看之下,這東西很吸引人,不過,在衣物染料技術十幾年不是問題的前提下,這東西現在才突然冒出來,就會讓人懷疑它的實用價值。

其中,什麼時候穿就是個問題。這麼高科技的衣服要發揮它的監控價值當然就是要隨時隨地穿著,如果沒穿時小孩突然發燒怎麼辦?不就白費了它。那你打算怎麼處理小孩出生時親友餽贈的那些衣服呢?

上個禮拜我看到小孩的老師在聯絡簿上詳細紀錄他發燒時每半個小時的體溫,我心裏真是滿滿的感動。

根據我自己的生活經驗,唯一我想到最適合穿 babyglow 的時機正好就是發燒的時候,滿心期待著小孩的體溫下降,只需要靜靜地看著他衣服的顏色由灰轉藍,不需要每半個小時拿著耳溫槍往他耳朵塞。這正好跟 babyglow 的用意相反。

監控發燒需要很多件 babyglow 隨時穿著,但監控退燒只需要一件 babyglow ,這生意要往哪個方向做很容易明白。

新聞來源:Babyglow: The suit that changes colour when your baby's temperature is too high [link]

6.11.2009

二氧化碳要算就算整套的

實在不怎麼建議上台北縣環保局網站,因為太吵了,每次換頁,所謂的環保影音(事實上是東森新聞)就要重播一次。我是為了要去抓一張交通工具碳足跡的計算表格,忍人所不能忍。

就是下面這張。其實,很多網站都可以算碳足跡,也是說看你一天做了些什麼事-吃喝拉撒,用掉多少能源,排放多少溫室氣體。這張表比較簡單,它彙整了所有交通工具一個人坐一公里或搭一次會產生多少二氧化碳。

然後呢?我只知道一個人騎機車一公里跟坐火車一公里排放相同的二氧化碳,但你相信嗎?更怪的是公車排放二氧化碳量竟然是用搭公車的錢算的。當然,這東西要簡化、生活化我沒意見,誤導或迷惑大家就不太好了。

你都不會想知道從自己家去到公司,開車、坐公車或坐捷運哪一種排放二氧化碳量少?請問,從上表怎麼比較?也許你會。

好了,就不要管上面那個表格了,忘了它。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如果我開車到公司上班,從車子發動到到達公司,這一路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都是我負責沒問題;如果是坐公車呢?當然是同車的人要一起分攤。同車的人多,我分到的就少;同車的人少,我分到真的會比自己開車少嗎?

你說坐捷運最好,那我就想,我自己開車的時候會把整個地下鐵道的空調、電燈全部打開嗎?這些難到不需要算到捷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裡?

總而言之,溫室氣體只算交通工具運行時的排放是不夠全面的,要算整個生命週期的排放下去平均才會準確。

以火車來講,如果真的要算就要從火車的製造、車站建造、鐵軌鋪設、電力系統架設、電力生產、柴油煉製、設備維修、燈光、空調、清潔算起,到火車啟動、行駛、怠速、停車等等,假設一台火車 50 年壽終正寢,把五十年這一切二氧化碳排放都加起來,平均算到一個突然去搭火車的路人甲身上,這才合理。

這叫做歷史共業。

沒有什麼不可能,底下這幾張圖表就是這樣算出來的。

表上的交通工具依序是轎車、休旅車、小貨車、柴油公車(離峰時間)、柴油公車(尖峰時間)、三種捷運、小、中、大飛機。

從上表可以看得很清楚,白色斜線的部份是每一種交通工具運行時的里程人均耗能、排放量,整個柱狀則是生命週期的里程人均耗能、排放量。

其實我們最需要的不是在那裡算今天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而是需要像這樣的圖表,有個清晰的概念知道自己怎麼做比較好,或是知道政府最好不要做什麼。

如果你看到離、尖峰時間的公車排放量差距,你就會了解擠公車是多麼愛護地球的表現。如果你也看到捷運興建的環境成本,大概也就不會太讚嘆捷運運行時排放那麼少的溫室氣體了。

圖表來源: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should include infrastructure and supply chains. Doi: 10.1088/1748-9326/4/2/024008

6.10.2009

少林足球、飛天魔毯...都是太空的真實故事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JAXA) 準備在國際太空站進行的 16 個市井小民最想知道的實驗已經做到第八個了,進度跟實驗影片在 JAXA 的網站上都可以追蹤得到。不過一個實驗影片動輒 10-20 分鐘,沒閒工夫看的話,也有人做出精華版。

太空是個適合發展故事的環境。

6.08.2009

這無關變化球吧

這是 2009 最佳視覺錯覺的第一名作品,五月中旬看到時覺得也沒什麼,反正只要看到轉來轉去的東西,不要太當真就是了。不過,最近看到有人把這個扯上棒球的變化球,這就有趣了。

這個視錯覺是這樣的:左邊有一顆由上往下跑,會旋轉的球,當我們用視野的中間看著球時,球是直直往下的;如果我們用視野的周邊 (這時把視野中心擺在右邊的藍點上) 看球,則球變成往左偏一個角度在下降。偏離的角度跟球的速度與轉速有關。下面的動畫可以玩玩看。

動畫來源:Illusion contest: The break of the curveball

這跟棒球有關,難道這就是變化球的真相?原先我是這麼想的:打擊者原本專注看著投手投出來的球,這時他心想打中後要趕快往一壘跑,眼睛偷瞄了一壘一眼,然後球突然偏了,他沒打中。感覺起來,根本沒有變化球,所有的變化球都是打擊者看錯了。

鬼才相信這跟變化球有關。

就看曲球好了 (Curveball) ,底下的影片在 40 幾秒的位置有曲球的慢速播放。從影片中可以看出兩個跟上面那個視錯覺無關的關鍵:第一,球那麼麼快,誰看得出它在轉啊;第二,就算我都不移動眼睛,球還是快速下墬 (曲球的特色) 啊。

把白努力說成視錯覺真的太好笑。

6.07.2009

什麼因素造成你不會是天才

最近都碰到一些鳥事 (1, 2),這件也是鳥事,從一個畫鳥的「學者」談起。

用「學者」很容易讓人誤會 Blackstock 是個學有專精的藝術或生物分類學家,事實上,他是個洗碗工,退休了。學者的意思是,他有學者症候群 (Savant-Syndrome) ,大概講就是,如果不是腦袋損傷就是自閉,卻又有某方面超乎常人的能力。

譬如,我就沒辦法畫出這麼多烏鴉的差異,我甚至連看都分別不太出來。

The Great World Crows, by Gregory Blackstock

圖片來源: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這些天賦異稟的「學者」,不管是會畫畫、音樂,或是精通數字,因為他並存於腦部另一部份缺陷上,難免讓人覺得另一部分超乎常人很幸運的是一種補償,是天生的。但這也許是我們的刻板印象。

你我都會說,對正常人而言,就算有天生聰明的腦子,不努力也是白費。但對「學者」來說,大家都只看到前半部,後半部好像不需要似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的智商低,好像努力也是白費,所以承認他們的專精是純粹天生的。

加上一些腦部的研究,也都證實「學者」腦部結構跟一般人不同,一定是天生的。

真的是這樣嗎?不是也有些研究計程車司機腦部結構的實驗,發現精通都市大街小巷道路的司機腦部結構跟一般人也不同嗎。這些司機退休後不開車,原本大腦結構厚一點的區域也跟著縮小了。

我不否認天生體質、資質的影響,但可以換個角度這樣想:如果我從小就有敏銳的觀察力,可以察覺到別人看不到的細節,然後經由「不斷地練習」,有一天你來掃描我的腦子,也絕對是跟別人不同的。但這樣的差異卻不一定是天生的。

問題就出在那「不斷地練習」,我還想不起來出生到現在有什麼事可以讓我不斷地練習。所謂「不斷」不是應付段考那種兩個月三個月的時間耶,你會每天把 Pi 值拿出來背一次嗎?你會整天都在翻萬年曆為的只是要知道幾年前某天是星期幾?你會整年彈琴、畫畫?「學者」會。

這才是「學者」需要被敬佩學習的地方,而不只是驚訝。

真正要問的是什麼動機讓「學者」不斷地練習,一般人少有這般強烈動機的。是因為自閉失去社交空間而多出的空間?是腦部損傷失去部分能力後必須尋求替代能力的現實因素?還是什麼,這是我感興趣的。

就像有一個科學家形容一個盲人音樂家 Derek Paravicini-他是個自閉「學者」:

Paravicini seemed motivated way beyond the average music student. In fact, he seemed to be playing as if his life depended on it.

如果我也有這種用生命學習的動機,天才真的不算什麼。我之所以不會是天才,是因為根本沒有想成為天才的動機,就算是天才的料。

延伸閱讀:How to unleash your brain's inner genius

6.06.2009

轉頭 180 度

今天補假上班還不算太悶,藥品室窗外一直都有幾隻燕子陪著我。


三隻雨燕

雖然我在工作,牠們在睡午覺。


睡覺的雨燕

不過,敲敲窗,牠還是會看看我。


雨燕轉頭 180 度

我也豁然開朗牠為什麼需要會轉頭 180 度。

6.04.2009

三週搞定訓練小孩上廁所

這需要一種工具。不過,說來慚愧,我的小孩也不是我自己訓練他不穿尿布而到馬桶大小便的。而且,我相信很多爸媽、阿公阿嬤也早有自己得意的一套方法。但我覺得特別的是,這個方法跟傳統方式不同,它還是在超強吸收的尿布下做到的。

傳統訓練小孩上廁所的方法,我媽媽的作法,是一定不能有尿布的,寧可讓尿尿沾濕、大便沾滿褲子。尿布,特別是現在隨便一種都幾倍吸收的尿布,會讓孩子感受不到濕,身體無法自然做出反應。

也因為尿布的發明,聽說現在孩子訓練上廁所的年齡從五六十年前的一歲半延遲到了兩歲半至三歲。

所以訓練孩子上廁所最大的問題是出在尿布不會濕。

所以,有個醫師就發明了「尿布感濕警報器」,來訓練孩子上廁所。感濕警報器是尿布裡的吸濕條加上電子蜂鳴器做成的,就掛在孩子的尿布上。


wetting alarm diaper

孩子一尿尿,警報器馬上就會響,這時候托兒所的老師就馬上帶他們去蹲馬桶,鼓勵孩子繼續尿完。尿完之後拍拍手還給小禮物獎勵。千萬不能有強迫或責備態度,不然可能造成孩子拉屎拉尿的陰影。

這裡之所以說托兒所的老師,是因為這個方法是為托育的小孩設計測試的,托兒所那麼多小孩,總不可能叫老師隔半個小時就洗一條褲子,穿尿布還是比較方便衛生的作法。

雖然在家乾脆直接穿褲子讓它濕就好了,但這警報器的功能還不只是讓尿布模擬褲子這麼簡單而已呢。

這個方法成效很好,三個禮拜 90 個小時的訓練,有一半的小孩學會自己控制上廁所,不在需要穿尿布。那些一樣穿著尿布,老師每半個小時帶去上廁所的小孩,只有 8 % 左右學會上廁所。

這警報器真的是很妙的東西(不過聲音可不能像發生火災那種),它在小孩尿尿的時候響起,有個好處,它會讓小孩從活動中分散注意去感覺一下身體,尤其是膀胱的狀態。像我的小孩現在還是常常玩得入神尿液滲濕褲子,可能就是沒有受到警報器的訓練(哈)。

小孩在警報器的提示下注意到了自己在尿尿,這時,如果老師從很遠的地方聽到警報聲響跑過來帶小孩去上廁所,會進一步強化小孩的感覺。一而再,再而三,他就會把膀胱的感覺跟上廁所連結在一起了。

很可惜我還沒看到過類似的商品,那一家尿布製造商趕快推出這種尿濕警報器產品來殲滅自家的尿布吧。

圖片來源:The efficacy of a wetting alarm diaper for toilet training of young healthy children in a day-care center: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Doi: 10.1002/nau.20658

6.02.2009

紅綠鳥巢燈

政府蓋了一些公共設施,使用率卻很低,這種設施戲稱叫做「蚊子館」。那如果連鳥不生蛋的路口都裝了很多紅綠燈,卻沒人遵守,那要叫做什麼?我不知道。但部分可以確定的是,鳥就會來生蛋了。


紅綠鳥巢燈
Photobucket

這是在我住的社區路口拍到的,同一個路口有兩座紅綠燈的黃燈都被蓋了鳥巢。用 Google 翻查一下,這種現象還滿常見的。值得推敲的是,這些麻雀巢好像都蓋在中間的黃燈上,想必黃燈跟紅、綠燈對麻雀來講還是有不同的。

有一種說法是,對麻雀而言,晚上氣溫較低,白天正常使用的紅綠燈到晚上會切換成一直閃爍的黃燈,正好提供幼鳥保暖。

誰知道,搞不好麻雀也開轟趴,需要一些燈光呢。如果不是這樣,牠們也怕燈光太亮睡不著覺的話,那這鳥巢結構可得好好研究研究,看是如何做到密不透光的。

6.01.2009

兩難不會太難

人常常會遇到兩難。有時候是自找的,像是自問如果兒子跟妻子同時落水時我該先救誰這類蠢問題;有時候是環境使然不得不做出痛苦的抉擇,如同這部片名「百分之一秒」的短片所描繪,而且這種選擇常會陰魂不散侵擾著我們,想起來就痛苦。



大抵上,兩難的出現反應的是,人的能力不足。如果我是個超人,同時救起兒子跟妻子算是剛好而已;如果這個記者有能力一邊拍照一邊救人,選擇本身就不值得一提了。

能力匱乏造成的痛苦常常會變成動人的故事,動人的故事常常會變成合理化或讚嘆某種選擇的材料。

不過,我並沒有要貶低任何一種痛苦的抉擇一文不值的意思。真正變成一文不值也許是在當事人從被逼瘋的狀態下清醒過來時才有可能。

這是一部得獎的短片,跟所有的電影一樣,都在當局者迷與觀眾之間提供一個你不仔細查覺它就會不在的空間。影片就是影片,故事題材卻可以不斷創造,但一部影片絕不會因為故事內容很差而減損它是影片的事實。這種空間一樣存在當局者與面臨抉擇的他之間。

在人生的選擇上,從影片本身看故事題材,兩難不會太難的,這種視角不是要追求正確答案,是不讓無法被選上的那些答案壓得人喘不過氣。

5.29.2009

博客來第一定律:慣性定律

以往到其他網站註冊一個新帳號的時候,我都很注意有沒有開啟或關閉廣告信的設定。通常我都會直接設定關閉,不想收活動通知的廣告信。就算一開始忘記設定,在收到第一封廣告信後,我也會馬上回去把它關掉,而且沒有遇到過無法馬上關閉這個功能的情況。現在我遇到了,也再次複習了一個物理定律。


有個定律它說:靜者恆靜,動者恆動。要嘛就不要讓它動,讓它動了,它就會一直動,這叫做慣性。這是一開始我就會把網站的廣告信功能關閉的思考邏輯。

慣性會因為質量大者,啟動慢,停下來也慢。我遇過的幾個網站,它們真的都微不足道,我一按下關閉廣告信按鈕,它們馬上就會停止寄送廣告信了。

這一次我失算的地方在於,前陣子註冊博客來網站的時候,忘記先把廣告信設定關閉。最近等我想把它關閉的時候,我才發現博客來非同小可,它的質量很大,需要 7-14 天的時間才能把廣告信的功能完全關閉。

有這個需求的人,務必要提早動作。

不過,想起來也奇怪,一個質量這麼大的東西,我卻沒有印象它花了 7-14 天才啟動,幾乎是瞬間就啟動了。若不是啟動的能量很大,就是牛頓錯了。

5.27.2009

人體燃燒

常聽人說,人要像蠟燭,燃燒自己去照亮別人。不過,很可惜的是,通常在燃燒自己或不得已被燃燒的人,都不太能夠照亮別人,特別是焦屍鑑識專家。除了不明的燃燒環境之外,打火救人的弟兄情急之下也破壞了現場,焦屍鑑識專家幾乎無法從現場很有系統地學到什麼。

通常,他們能夠有系統地學到東西的場景是燒豬,什麼樣的現場,例如車禍起火現場或縱火現場,會燒出什麼樣的豬,他們很清楚。但畢竟豬不是人,豬燃燒自己不見得可以照亮人。

最近從 New Scientist 讀到一篇報導,我才知道有一群人,他們那樣可以稱得上名符其實地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那些人死了之後,就像有些人把屍體交給醫學生解剖,他們把屍體交給焦屍鑑識專家。既然稱為焦屍專家,理所當然就是把收到的屍體,在設定的情境下,像是丟到車上,點一把火把它燒了變成焦屍,然後研究焦屍的特徵。



這些大體,雖然不會在燃燒中掙扎,確實為焦屍專家點燃了一盞燈。這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人體的燃燒過程還真的跟蠟燭很像。

人開始燃燒的時候,當然,表皮會先燒乾,然後火苗會逐漸在體表蔓延。大概燒了五分鐘後,真皮層受熱開始縮起來,直到整個皮膚裂開。皮膚裂開後,就有意思了,脂肪開始流出來,真正有得燒的據說就是這些油脂。

油脂的燒法跟蠟油很像,都需要有燈蕊當媒介,而身上的燒焦衣物就是很好的燈蕊。受熱的油脂會吸附到衣物上,然後慢慢燒慢慢燒。只要有足夠當作燈蕊的材料,一具人可以燒大概七個小時啊。

而且在燒的過程中,因為組織在乾縮,人的姿勢也會變化,變成一個捲曲的姿勢。搞到最後一個平躺的屍體,好像在擋刀槍被謀殺的姿勢,這常是火場鑑識誤判死因的地方。



(寫到這裡,我腦袋裡有了過往親人在棺木裡燃燒的畫面。)

不過,殺人後想燒屍滅跡,恐怕也不太容易。受傷,例如手腳被砍傷的屍體,燒起來也會有所不同。皮膚上受傷的缺口會讓骨頭提早受熱,所以那個位置的骨頭會燒出痕跡來,跟其他部位不同。

除此之外,這些大體也破除了林林總總大家對焦屍的迷思,像是什麼人體自燃現象之類的。不過,我個人對焦屍沒什麼迷思,我的迷思可能是在生前想要像蠟燭,反而死後可以變蠟燭卻不敢的俗念上。

圖片來源:Body burners: The forensics of fire

5.24.2009

Wolfram|Alpha 一個蘋果兩個橘子三個芭樂

令人期待的搜尋引擎 WolframAlpha 在上週開放了。這個搜尋引擎跟 Google 與其他搜尋引擎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不會丟給我一千多條訊息,然後我得自己去找答案。它會直接給我,電腦根據我的輸入語彙計算出來最適的答案。

例如我想知道一個蘋果加兩個橘子加三個芭樂的熱量多少,查查 Google ,

Google 還是會給我很多答案線索的,只差不會嘲笑我瘋了罷。

現在,我可以查查 WolframAlpha,

沒有太多的答案,理論上,就算蘋果橘子芭樂都有大小顆,實際上,WolframAlpha 也只給這樣的問句一個數值。這個數值也許就是使用者最想知道的答案,電腦撿的。

另外,電腦可能也知道會來搜尋這種問題的使用者在意的是什麼。所以,順便也給了一個參考資料-一個蘋果加兩個橘子加三個芭樂成分表,

就這兩個,其都沒有了,也沒有幾十個「下一頁」這種東西,就是自稱為知識引擎的 WolframAlpha 乾脆的地方。

因為職業病常常發作,一遇到新的搜尋引擎總是忍不住要丟一兩個工作相關的關鍵字試試。正好,WolframAlpha 也提供一些生命科學的搜尋範例。例如,在 WolframAlpha 的搜尋框敲進一串基因序列,它會把這段序列轉譯成胺基酸序列,最特別的是,它還會列出我們人的 23 對染色體上有哪些已知基因含有這段序列,以及基因落在染色體的位置。

這對一些我們常用來分析基因的資料庫來說沒什麼了不起,不過,在一個大眾化的搜尋引擎出現這種東西,真的令我吃驚。

我想試試看這種搜尋的準確性如何,於是,找一段序列要來挑戰一下。

有一種遺傳疾病叫做亨丁頓舞蹈症 (Huntington's disease) ,這種病導因於第四對染色體上有一個名叫 Huntingtin (HTT) 的基因,基因上某個序列出現很多重複。譬如,正常只有 CAG ,亨丁頓舞蹈症患者就會變成 CAGCAGCAGCAGCAG...。

我拿 10 重複來試,結果還真的在第四對染色體上找到了 HTT 基因咧。

一整個神奇。

比起 Google 連基因序列都辨識不出來,還在 "Do you mean... " ,我覺得 WolframAlpha 太有潛力成為我的平民版工作知識引擎之首。

5.21.2009

生命與智能換來的唐氏症跟癌無緣

在人類第 21 對染色體上確定有抗癌基因,在癌症這麼猖獗的時代,多一條 21 號染色體給你,可以降低癌症發生率跟死亡率,要不要?當然不要,只有兩條的平均活 80 歲,多一條的卻只能活 50 歲,癌症也許根本就沒機會肆虐,怎麼算划得來?

三條 21 號染色體,耳孰能詳。沒錯,唐氏症。科學家就是看到唐氏症患者的罹癌率跟癌症死亡率偏低,懷疑這多出一條的 21 號染色體上 230 幾個基因裡,一定有抗癌基因。

於是先找到「唐氏老鼠」去比較,果然看到唐氏老鼠腫瘤生長速度慢,大概是正常老鼠的一半。

不過,問題是不可能在人身上去測試腫瘤生長速度,所以,繞了一圈,改用唐氏症患者的皮膚細胞,用 iPS 方法把它誘導成幹細胞,打到老鼠體內。這種幹細胞在老鼠體內會長成畸胎瘤,跟正常人細胞的畸胎瘤比較,唐氏病患者細胞所生成的畸胎瘤有一個特色,腫瘤內的血管長不起來。

然後,從這些唐氏老鼠多出來的基因當中,單獨挑出一個抑制血管生長的基因,叫做 DCSR1 ,去做測試。結果,腫瘤生長速度也是正常老鼠的一半。看來,230 幾個基因裡,至少這個基因應該是抗癌基因沒有錯。

平白多出兩三百個基因,這麼重大基因缺陷不但沒有增加罹癌率 (血癌除外) ,反而多了一個抗癌基因,這算是上天的恩賜嗎?我不知道,只覺得再讓他們背負罹癌壓力,情何以堪!?

研究報告:Down's syndrome suppression of tumour growth and the role of the calcineurin inhibitor DSCR1. Doi: 10.1038/nature08062

5.19.2009

Cheerios 燕麥只提降低膽固醇,太超過

在台灣,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燕麥可以降低膽固醇。去衛生署的網站找有關燕麥的健康食品,都可以找到三條保健功效:

  1. 降低總膽固醇;
  2.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3. 降低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不過,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任何一家燕麥食品廠商如果把第三條-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拿掉可能是違法的,拿掉第一二條卻是 OK 的。

這看起來很弔詭,然而,FDA 核可的可溶性纖維 Health Claim 寫得一清二楚。這個月初,美國通用磨坊 (General Mills) 會收到 FDA 的警告信就是因為這樣。

通用磨坊在「神奇」圈圈餅的包裝上把 FDA 核可的 Health Claim 動了手腳,突顯了幾個大字「Cheerios May Reduce Your Cholesterol!」,直接挑明了重點就是會降膽固醇。

這或許還好,用了 「May」表示還算客氣的。Cheerios 的平面廣告上,只畫了一顆心臟,寫說連續吃 Cheerios 六個禮拜可以降低膽固醇 4 個百分點。

Image Source,Photobucket Uploader Firefox Extension

What runs through your veins runs better without cholesterol. Eating Cheerios for 6 weeks can reduce cholesterol by 4%.

看到這個,FDA 寫了警告信給通用磨坊說,照你這麼宣稱,「神奇」圈圈餅應該是降膽固醇的「藥」,應該先通過藥品審查程序才能賣。

看了許多藥品廣告,我也覺得通用磨坊這有意把燕麥餅乾當成藥來賣。

這不是說燕麥無法降低膽固醇。健康食品,不需要嚴謹的臨床試驗,它在意的只是整體風險的關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來自遺傳、高體重、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糖尿病等等諸多因子,燕麥可以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就是這種整體的關聯,當然這種關聯是透過降低膽固醇做出影響。所以,提到燕麥降低心臟疾病風險就可以附帶提到降低膽固醇。

反過來說,降低膽固醇一定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過,膽固醇是可以實際測量出來的數據,這就牽涉到效果,尤其像 Cheerios 這種連續吃多久可以降低多少的具體描述,根本是在宣稱治療的效果。想要賣這種有療效的圈圈餅,當然要做嚴謹的臨床實驗送藥物審查。

5.15.2009

竹捲葉螟

今年初把門前幾枝枯竹剪掉後,出人意料的,春天過後,又長出兩三枝更高的新竹,儼然汰舊換新之勢。不過,很可惜的,這幾天我發現其中一枝新竹末端枝葉捲得有點不太自然。仔細一看,原來竹葉有被「縫」過。

瞧這一線一線,跟外科手術後傷口上的縫線沒什麼兩樣。但,是誰這麼多嫌功夫會在竹葉上動這種手腳。而且這個工藝奇才還會因應不同的竹葉葉況,變換適合的縫合技巧。

正好又近五月端午,讓我驚覺想到,第一個會用竹葉包東西,然後以線把竹葉纏起來的生物,顯然不是人類。然而儘管這種生物包竹葉的技巧特好,就像人類包的一百顆粽子裡,也總有一兩顆會露餡的失誤。

我很想知道這是什麼生物,卻又擔心一打開葉子後,那隻蟲就再也無法呼吸。只好到 Google 查查。查到了,多記了一個名字,多認識了一種生物,就這樣。

4.04.2009

用兩位數字教孩子拼圖,用拼圖教兩位數字

相較於斤斤計較孩子成長發育會不會跟不上「進度」的家長,我覺得自己神經太大條了。當然,一個原因可能是我的孩子處處表現出學習能力超前的樣子,太讓我放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我完全低估孩子發育發展所需要學會的東西。

以教小孩從一數到一百為例,有人說,他兒子兩歲半就會了,有人說,他的小孩四歲還數得零零落落的。我相信其中的差異可能就在相不相信時間到了孩子自然就會從一數到一百,相信的就數得零零落落,不相信而很努力念誦給孩子聽直到他耳朵長繭的,他很早就會了。

初為人父,摸著石頭過河,我卻也沒這麼勤勞。一數到一百這件事,我借力使力,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兒子小就很喜歡拼圖,但是初生之犢,10 片以上的拼圖我老早藏得秘密,怕毀了他的拼圖興趣。誰知道,某天,媽媽在賣場幫他買了一組某某戰隊的益智遊戲組,裡面有兩組 100 片的拼圖。我心想,完了,老爸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要泡在組拼圖給你看的工作裏了。

花個一小時拼完一次當然沒什麼困難,問題出在,這小子每要求再拼一次,我們就得準備一小時出來。但這一小時內,除了看到他拼到一半後,一臉迷惑興趣缺缺,只剩老爸努力「拼」著下半場而他在旁邊開始玩起其他玩具之外,他也沒學到什麼。

於是,起先,為了縮短在他放棄之後,我要擦屁股收拾拼圖的時間,在拼圖背後跟紙板上寫了一到一百的數字。後來發現,作上這些標號,可以教他按圖索驥、根據號碼把拼圖放在紙板上。不過,要先教他怎麼辨別兩位數字。


在可以從一唸到十的基礎下,我們教他兩位數字的唸法:先唸左邊再唸右邊,中間在加個十。就這樣,他開始一邊學兩位數字的唸法,一邊在紙盤上找出相同的數字,也一邊觀察拼圖顏色與線條的銜接。

因為沒有數字大小的概念,所以他不知道大數會在越下面,一開始,我還是得幫他指出那個數字在哪裡,不過比起自己埋頭苦拼,我覺得這樣輕鬆多了。而且,只要每天陪著他這樣拼兩三回後,這個痛苦期很快就過了。如果要讓這個痛苦期更縮短,那就要常稱讚他,「好棒,都沒有人幫你,是你自己拼完的耶...」

現在,他已經可以不看數字把那張拼圖組起來。

而且,他會從一唸到一百,還認得每一個兩位數。實際生活上,他看到 85C 的招牌,會跟我說:「爸爸,我們去 85 度 C 買蛋糕...」


後來,我們有拿到其他的拼圖,只不過,那些拼圖背後不再是數字,而是變成了英文字母。真的,我不太清楚幾歲的小孩該會玩什麼把戲,但是,玩總難不倒我們大人。

4.02.2009

男人鼻子過敏的特效藥

無意中看到一篇報告,一個伊朗的醫生提出的假說,要快速解決鼻子過敏患者的痛苦。正好,我也會鼻子過敏,天氣冷或灰塵多的時候,就會一整天噴嚏、鼻水齊發。

我大概知道鼻子過敏的原因是因為副交感神經太過興奮造成,使得鼻子微血管擴張、分泌物增加。所以,有幾個我自己常用的方法可以緩解這個症狀,譬如拼命吃東西,或馬上去跑步,利用刺激交感神經來抑制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跑步最有效,跑個十公里,鼻水就流不出來了。不過,這可能不是最特效的。

根據交感、副交感神經的理論,那個伊朗的醫師提出這個方法,一定不會有吃藥的副作用: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idea, sexual intercourse or masturbation is proposed in the cases of nasal congestion in mature men. It can be done time-to-time to
alleviate the congestion and the patient can adjust the number of intercourses or masturbations depending on the severity of the symptoms.

是啊,這麼愉快的點子,怎麼之前沒有人敢提出來呢。射精不就是刺激交感神經最快的方式嗎,也許性交跟自慰真的可以很快緩解鼻子過敏的症狀。

這只是一個理論,還沒有臨床試驗。我很願意當第一隻白老鼠,不過,他說可以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調整射精的次數就令人為難了點...

相關資料:Ejaculation as a potential treatment of nasal congestion in mature males, Doi: 10.1016/j.mehy.2008.03.010

2.13.2009

這個世界是為了這「十二支」生肖動物來的

不相信的話,我們把世界地圖拿出來拼拼看,將來地殼的變動一定會驗證這件事的。













以上是日本藝術家 Kentaro Nagai 的 "piece together for peace" 系列作品之一。我的解讀是,這個世界需要放棄爭戰,和平團結在一起,儘管變成牛豬狗都好。

2.10.2009

人獸混種的挫敗

我試著去想像一個皮膚細胞從受精卵開始分裂、分化到成熟的艱辛歷程,如果把這個過程用試煉一個線上遊戲的角色來比擬,那麼,科學家想讓一個分化成熟的細胞再回到最初、具有分化成各種細胞的能力 (幹細胞),就叫做「砍掉重練」。

在生物技術下,「砍掉重練」有兩個方法:一個是 iPS 技術,利用病毒插入特定基因 reset 分化細胞回到幹細胞模式,這個方法將來可能成為主流;另一個是常說的卵子核轉移技術,把分化細胞的細胞核放回卵子,宛如讓它帶著基因記憶回到媽媽的子宮裡重新來過。

不過,那個媽媽不一定是人,因為人的卵子數量有限,所以有可能是牛,有可能是兔子,或是老鼠等各種動物。然而,這就是我們害怕的,複製人或人獸混種之類很科幻的東西可能變成真實。

還好,有一家生物科技公司 Advanced Cell Technology 暫時解決了一部分這類可怕的問題--真的做了才知道可不可怕。他們真的把人的細胞核的放到牛、兔子跟老鼠的卵子裡。結果不如想像,複製人或許有機會,不過人獸混種很難長得起來。

報告中的數據 (上表),以老鼠為例,把人類成體細胞的細胞核放到老鼠的卵子,誘導受精訊號後,卵還真的會分裂。不過,分裂成兩個細胞後就全停了,人鼠混種希望破滅。

牛跟兔子的卵還會繼續分裂到 16 個細胞,比率跟人卵接近 (不知道實驗有沒有繼續下去)。從基因表現的狀況來看,複製人的基因表現跟試管胚胎的很接近,有機會繼續發育下去,但是牛跟兔子的混種胚胎就差一截了,「砍掉重練」必須要調控上升的基因,多半是被往下抑制住的。人牛、人兔混種可能也會胎死腹中。

因此,就算不談科幻的劇情,想藉由容易取得的動物卵子來玩「砍掉重練」取得醫療用的幹細胞也不容易。科技也算是暫時止住了可能有的道德爭議。

相關研究:Reprogramming of Human Somatic Cells Using Human and Animal Oocytes. Doi:10.1089/clo.2009.0004

2.03.2009

半機械生化甲蟲

忘記多久以前,曾經聽到過昆蟲間諜的新聞,好像是有人可以遙控一隻蛾或蜻蜓,飛到敵方陣營去拍照或錄音 (我想到也可以用來下毒) 之類的。今天看到一段影片,才漸漸回過神,原來這種半機械生化昆蟲看起來這麼笨拙詭異,絕對可以被敵人一眼視破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半機械生化昆蟲可以克服植入電子裝置連結昆蟲神經跟肌肉的複雜技術,暫時勝出當作間諜工具,可以想見要做出能像昆蟲一樣不怕風不畏雨、能自由飛行的全機械微型飛行器有多麼困難。

破這種甲蟲間諜的罩門有兩種,一是養鳥,一是養小孩。小孩喜歡抓甲蟲來養,越詭異越受青睞。

影片來源:The Army's Remote-Controlled Beetle: The insect's flight path can be wirelessly controlled via a neural implant/MIT Technology Review

1.31.2009

沙漠蝗蟲與憂鬱

最近一期的科學期刊封面是蝗蟲,沙漠蝗蟲,是那種印象中數億、數十億隻成群結隊經過的地方宛如烏雲蔽日,農作物被殺得片甲不留的昆蟲。這種昆蟲會憂鬱!?

憂不憂鬱我們很難得知。科學期刊拿沙漠蝗蟲作為封面的原因是因為科學家找到了把牠從獨來獨往的生活型態轉變成群聚活動的物質,必須而且只需要那種物質在蝗蟲體內的濃度增加,牠就會自動往群體靠過去。那種物質就是血清素。

增加血清素的濃度!?用在人類身上醫治憂鬱症的神奇「百憂解」,它的作用不正是增加神經系統中血清素的濃度。低血清素是憂鬱的指標,沙漠蝗蟲在這個「青色」(上圖) 階段離群索居的行為,那份憂愁的味道被這份研究點破後,生物觀察又多一分擬人的趣味。

想像,蝗蟲如果不憂鬱,人就慘了。

看到同伴或聞到同伴的氣味,或者後腿被碰觸磨蹭都能夠讓沙漠蝗蟲在幾個小時內血清素增加性格大變,離開憂鬱的日子,投入襲捲農作物的行列。很難想像,撲天蓋地之前或許也曾只是小貓兩三隻。

當然,控制蝗蟲病蟲害的藥物生意,此時又將開始天馬行空起來。

相關研究:Serotonin Mediates Behavioral Gregarization Underlying Swarm Formation in Desert Locusts. DOI: 10.1126/science.1165939

1.24.2009

冰刺

為了冰飲做了那麼多年的冰塊,我真的沒有印象哪一次曾鑄出這種冰刺 (下圖)。這種冰刺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不是水從上而下滴下來結冰形成的,而是由下而上長出來的。

自己沒做過冰刺,不過在 flickr 上卻找得到很多人做冰塊意外如獲至寶分享出來的照片,可見冰刺在某種條件下確實會自己長出來。

DSCN3063

要刻意長出冰刺也是可以,NewScientist 有一個簡單的圖解教這種方法 (下圖),正好也說明了製冰過程中意外長出冰刺的原因:原來是表面的水結冰後體積變大,往內部擠壓未結冰的水,如果這時候表面冰層有個洞,水就會從洞滲出來,滲出來遇冷表面又先結冰,那個洞就被越墊越高,最終水都結冰後,冰刺就形成了。

理論是這樣,那是不是等到製冰盒的水表層結冰後,拿出來鑽個小孔,再放進冰庫繼續冰,最後每個冰塊上都有冰刺?! 有機會是,不過有幾個條件要先做到。

拿幾張從 SnowCrystals.com 找到的實驗數據 (下圖) 來看就可以一目了然。

首先,用自來水就不行了,要用蒸餾水,因為鹽離子會大大將低冰刺形成的機率。

再來就是冷凍庫的溫度,調整到零下 7 度 C (一般冰箱的冷凍庫應該是 -20C),最好有風扇可以幫助均溫,這樣可以提高冰刺形成的機率到六成以上。


需要這些關鍵條件,這也難怪我從小到大都還沒有遇到過長刺的冰塊,但相較於許多氣候條件適合的環境,不要說是長刺了,長出冰花瓶、長出冰葉子都不太奇怪。